疾病介紹
脾臟位於腹部左側的肋骨下方,一個柔軟海綿狀並且沒有神經的器官,屬於淋巴系統的一部分,主要功能是清除及過濾血細胞殘留物、調理血小板和白血球以幫助身體產生抗體免受細菌或病毒的感染。若脾臟出現腫大,除了會影響造血功能外,也可能代表身體罹患其他嚴重的疾病。
發病原因
- 肝臟疾病:肝硬化、肝炎,會導致血管壓力升高,導致脾臟增大
- 細菌及病毒性的感染:細菌性心內膜炎,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,愛滋病病毒、瘧疾、肺結核
- 血液系統的惡性腫瘤: 如:淋巴瘤、白血病、骨髓增生性疾病,腫瘤細胞會導致脾臟浸潤,引致脾腫大
- 脾臟、肝臟上的靜脈壓力或靜脈中的血塊,會導致血管壓力升高,令脾臟充血引致脾腫大
- 各種類型的溶血性貧血疾病:如: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、地中海貧血,白細胞或血小板的破壞導致功能性脾腫大
- 結締組織疾病:如:系統性紅斑狼瘡,類風濕關節炎
- 浸潤性疾病:如:結節病、澱粉樣變性、溶酶體貯積病
- 局灶性病變:血管瘤、膿腫、囊腫
病徵
一般不會引起任何症狀,但當脾臟腫大至壓迫到鄰近器官時,如腸道或胃,患者可能會出現:
1.肝臟疾病所引起脾腫大的症狀
- 腹部左上方有疼痛感及不適感,疼痛可蔓延到左肩
- 食欲不振或進食少量食物便有飽腹感
- 容易有飢餓感
- 膚色或眼睛發黃,黃疸症狀
- 腳部水腫
2.脾腫大伴隨貧血的症狀
- 疲勞、暈眩
- 嘔心、嘔吐
- 呼吸困難
- 容易出現瘀傷或出血
可出現併發症
- 脾臟腫大會導致血小板和白細胞的數量減少,增加貧血和出血的風險
- 脾臟屬免疫系統的一部分,若患者切除脾臟後,可能較容易受細菌感染
- 脾臟破裂:脾臟腫大時破裂的可能性會更大,若脾臟破裂可能會導致致命的腹腔出血
高危人群
任何人士都有機會患上脾腫大,但以下人群的肝臟健康狀況風險比較高,包括:
- 肝臟疾病患者
- 糖尿病患者
- 患有遺傳代謝性疾病人士
- 酗酒人士
- 體形過重者
應做檢查
醫生會透過以下檢查來確診脾臟腫大:
- 血液檢查:檢查的紅細胞,白細胞和血小板數量及是否涉及血液疾病或肝臟疾病等
- 超聲波或計算機斷層掃描掃描:確定脾臟的大小及脾臟是否壓迫其他器官
- 磁共振成像觀察通過脾臟的血流
如懷疑是心臟疾病所引起的脾臟腫大,醫生會建議患者進行進一步的測試
- 心電圖
- 心臟超音波
相關療法
1.如因細菌感染所引起
- 抗生素
2.其他病因
- 觀察,作定期檢查及監控病情
3.引起併發症
- 腹腔鏡手術切除脾臟
- 接種疫苗,如:肺炎球菌、腦膜炎球菌,以減低感染疾病的風險
預防方法
由於脾腫大是基於多種疾病因素而引起,我們可在日常生活的細節多加注意,以減低患病的風險
- 均衡的飲食,多進食蔬菜及纖維食物,幫助促進消化功能,減低肝臟腸胃的負擔
- 避免因暴飲暴食或進食過飽,而引起的消化不良會增加肝臟的負擔
- 多鍛練身體,作適當的運動,可增加抵抗力,減低感染疾病的風險
相關專科
肝膽腸胃科
Reference
https://www.liver.org.tw/journalView.php?cat=2&sid=667&page=2
http://www.hc.mmh.org.tw/Object/Downloads/974download_address.pdf
https://www.liver.org.tw/newsView.php?cat=3&sid=101
https://www.chhw.mohw.gov.tw/?aid=508&pid=100&page_name=detail&iid=22
圖片:Shutterstock
以上內容、療法、建議只供參考,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、診斷或診治。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, 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。